Sunday, August 26, 2007

“纪念林连玉的最好方式”座谈会, 新闻(二)

林连玉未平反纪念馆有何意义 黄业华主张公众集体致函首相
■日期/Aug 24, 2007 ■时间/06:28:55 pm
■新闻/家国风云 ■作者/特约记者陈彩凤
【本刊特约记者陈彩凤撰述】林连玉基金会计划耗资马币五百万元筹建“林连玉纪念馆”,成为昨晚“纪念林连玉的最好方式”座谈会中最具争论性的话题;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委员黄业华质疑,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尚未平反,兴建纪念馆意义何在。

这名年轻主讲人昨晚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民权委员会及林连玉基金会联办的“纪念林连玉的最好方式”座谈会上也促请爱护华文教育的公众集体致函给首相阿都拉巴达威,表达心中对政府褫夺林连玉的公民权深感不满,促请政府平反林连玉。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民权委员会及林连玉基金会为纪念林连玉伟大精神,昨晚在隆雪华堂讲堂主办“纪念林连玉的最好方式”座谈会,主讲人有民权委员会委员黄业华、巴生兴华中学教师谢锡福及林连玉基金会董事吴建成,吸引逾70关心华教发展的公众赴会。

主讲人与关心华教发展的与会者纷纷抒发己见,虽然立场各异,但众人皆希望林连玉无私献身华教的精神能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黄业华建议林连玉基金向董教总借用新纪元学院其中一间课室充作纪念馆,以将准备筹建纪念馆的巨额经费用於其他实际用途,才是纪念林连玉的最好方式。

林连玉(1901-1985,左图)是前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创会主席,领导教总8年;在任期间,为马来亚华文教育以至华裔公民权益的实际代言人,主张国家独立、民族平等、非巫人要效忠马来亚,巫人要抱着共存共荣的思想,共同建设国家,领导全国华人争取华教、争取公民权。

1961年,他因反对《达立报告书》强迫华文中学改制,结果被搋夺马来西亚公民权及吊销教师注册证。1985年12月10日因病去世,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中华大会堂等15华人社团特设立“林连玉基金”以纪念他对民族、国家的贡献。

林连玉基金鉴于华教族魂林连玉逝世22年迄今,其文史资料的收集工作略嫌欠缺及不够全面,今年开始全面筹划设立林连玉纪念馆,以集中及完善保存林连玉的文物和资料;除了让国内外人士参观与研究之餘,亦作为推展林连玉精神的主要基地。

林连玉基金预计,三层楼高的纪念馆将在两年内竣工,保守估计工程费用耗资马币五百万元,但目前仅筹获马币20多万元。因此,林连玉基金会希望今年12月15日(星期六)晚上7时30分在吉隆坡尊孔独中礼堂举办的“2007年华教节晚宴暨林连玉精神奖颁奖典礼”,能向热爱华教者筹足不敷善款。

集体致函首相为林连玉平反

黄业华(右图)说:“如果林连玉逝世20多年仍未洗脱罪名,即在1961年被当局以言论行为对马来西亚不忠、故意歪曲和颠倒政府教育机构、有计划性地激动最高元首与联合邦政府的不满、动机含极端种族性质、促成各民族之间的仇视、恶感与骚乱等名义褫夺公民权,我觉得兴建纪念馆的意义何在?”

“为什么林连玉用最后24年的遗生维护华教,却没有人为他平反呢?在此,我希望今年的华教节不需举办任何公祭,爱护华教者不妨在家致函予首相或国安部,社团则可发起民权运动,一起表达心中对政府褫夺林连玉的公民权深感不满,促请政府为林老师平反。”

他也冀望董教总让林连玉走入民间和各族群,以及出版马来西亚文刊物,揭露前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及敦拉萨如何利用林连玉及不守承诺的真相,继而将之推广为历史课本或国家领导人传记读的辅助课本,让它作为反抗主流意识的别史。
沉默的抗议

谢锡福(右图)主讲时则建议,林连玉纪念馆除了收集林连玉文史之外,亦可收录古今中外各民族捍卫语言文化被消灭或被边缘化的史料,并且突显生命主体、民族和谐及共存共荣的价值观。

谢锡福也是一名评论作者,他说:“纪念林连玉不仅仅限于马来西亚人,应将之扩大至全球人类的精神典藏。”

吴建成则以黑风洞抗日英雄纪念碑为例,形容林连玉纪念馆是人们以物展现精神的表征,也是一种精神需要。

吴建成也是吉隆坡尊孔独中校长,他透露,林连玉基金会希望将林连玉纪念馆建于吉隆坡,若能获热心人士让出土地,工程开销可减至马币三百万元。

他坦言,也许有人会说,全国1280多所华小及60所独中已足以体现林连玉精神,但是纪念馆不只限於展示文物,更可藉此作为沉默的抗议。

吴建成(左图)说:“年轻一辈对林连玉缺乏认识,因此纪念馆可充作发扬林连玉精神基地;除了静态文物展列,也设有动态的多元活动空间,让各校组织中小学生参访团,共同领悟林连玉为华教抗争力量,以及要求人人平等的伟大精神。”

资深评论作者李万千在座谈会交流期间表示,多所华小得到热心大老板注资,短期内轻易筹获数百万元兴建堂皇校舍,所以林连玉基金无需为筹集兴建纪念馆的经费过於忧心,因为只要基金会与热爱华教的企业家商洽,要筹集马币三百万元肯定不是难事。

不过,吴建成并不同意李万千的看法,他认为,筹款过程是一种教育工作,倘若放弃筹款过程的教育工作,就无法加深学生和公众对林连玉的认识,那么兴建纪念馆也变得没有意义了。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4798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