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4, 2008

南洋 : 肝胆宁忘一寸丹 陆庭谕的历史意义

肝胆宁忘一寸丹 陆庭谕的历史意义
2008/03/18
●何启良

陆庭谕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上一个极大的异数。他延续了林连玉刚烈的意向和与权威不妥协的坚韧态 度,一生与不利华文教育的政权作抗衡。他不断苦心呼吁华社要醒觉,猛烈抨击破坏华教者,作为一位贫寒教师,他的资源显然是有限的,但是他在马来西亚华文教 育运动里所散发出的力量和光芒,却能那么明亮的照耀着华教坎坷不平的前途,思之令人回肠荡气。

当然,陆庭谕不可能力挡狂风,他有亢奋的时候,也有颓伤的时候,他巨大的孤独感就像他沧 桑的眉目间那么深邃。他退休后有更多的,是他看到同志们似乎近乎乐于状况而失望和遗憾的时候。近年来,他就直接地说过,他将会给华教“送终”,这是极其消 极的话,也使到华教人事感到有些尴尬。他说:“宏愿学校的设立、英化华小数理科政策的实施,使我沦为‘送终者’。”那委婉若悟的语调背后,我们读到有太多 的概叹和憾意。陆庭谕一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华教必须得到平等对待”,竟然无法在他的晚年蜡烛成灰时实现,甚至离他的基本理想甚远,这就注定了其一生的 悲剧性。打从林连玉开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奋斗就没有停止过,挣扎了百年、两代人、一个世纪,奋进者如陆庭谕仍然感悟华教必然死亡的命运。这是陆庭谕的 悲剧,还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悲剧?

是对权威不妥协表示

陆庭谕是一位“吾往矣”的独行者。他静坐、罢食、落发,都是相当无奈的行为,这些举止,都是所谓“微弱 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不知他者当然谓他偏激,然而,真正知他者,谓他丹心一片。显然,这些举止并不只是要抒发个人内心的悲愤与哀伤,或轻佻的恩怨情愁,而是对威权 绝对不妥协的表示。一个协商又人心向背的时代,他看到那些能扭转大局的人不愿站出来力挽狂澜,那只能让一个人轻言微的穷教师来冒死进谏了。难道他不知道他 是无法拨乱反正的吗?就如他所言:“即便是螳臂当车,我们也要挡它一挡的。”(陆庭谕告东甲选民书)他与官僚对抗、为文化请命,显然是延续林连玉精神为己 任的。

陆庭谕与林连玉的职业背景和文化志向有极为相似的地方。然而有一点最大不同点是,他生于马来(西)亚, 对于这块土地的感触和认同,应该比林连玉更为深厚。林连玉是南来移民,其马来亚公民意识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萌芽的。然而陆庭谕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说“我把 我的青春献给我的祖国马来(西)亚”,像沈慕羽一样,他的原乡身分是没法被置疑的。在这一点上,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在本土化进程中的深化与扎根,沈慕 羽和陆庭谕的跋涉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铁心为华文教育奋斗

陆庭谕追随林连玉颇早,铁了心为华文教育奋斗,年青时代已是这样。他追忆说:“我初出茅庐时,林先生告 诫我说:‘要说正面的,不说反面的;要说积极的,不说消极的;要摆事实讲道理。’这一直是我的座右铭。”(见陆庭谕:《我们的这一条路》,页75。)彼等 手足情深长达半世纪,灿烂如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星空的“双子星座”。他们亦师亦友,就盛情而言是亲朋,就辈份而言当是师生。他们参与过政治活动,但没有参与 政党。林连玉是不懂政治的,陆庭谕亦然。两人皆气盛言精,对华教思深虑远,但是就政治斗争与权衡艺术,似乎并非他人之敌手。他们肯定检点自己是否真有从政 之才或手腕,于是只愿意在大选时客串一下。廖文辉说:“他是一面照妖镜,一切的魍魉魑魅,鬼蜮伎俩,在他面前都得现形。” (见《华校教总及其人物(1951-2005)》)。说得极为形象化。

与林连玉相比,陆庭谕既有不幸,亦有大幸。所谓不幸,是指境遇,他被狙击,教职岗位被人申请;事实上, 陆庭谕曾被政治势力逼害,这是已经公开的秘密。对于这一点,他从来没有胆怯过。像林连玉一样,他是把华文教育当作一种革命事业来看待的。“慷慨赴死易,从 容就义难。殉情、殉难、殉国与殉道之间,尤其是殉道精神,最足以泣鬼神而顽石点头。有史以来的仁人君子,忠臣烈士,尤其是一个革命家那种信念,真是不朽的 精神。就由于他们的殉道精神,人类的精神文明才那么灿烂辉煌,人类才有了新希望。”(陆庭谕:‘代序:耶苏、殉道者及《我们的这一条路》’,《我们的这一 条路》,吉隆坡:东方企业,1992,页11-12。)

所谓大幸,是指他毕竟未违心愿,生而有慰,慰自己的信念而话。荡荡然然地选择了一条自己倾心的路走下 去,虽然崎岖却充实,即使倒在途中,亦不乏慰籍。既慰自己,亦为他人,他常引《论语·里仁》篇中的两句:“德不孤,必有邻”,显然这是一分用血染的脚印去 签署后来者的通行证,也是一种价值风范或生存方式。

陆庭谕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上代表的是一股刚毅的力量,但是对于组织要位,他始终并不热衷。他与沈慕羽 长期合作,在教总内处于第二位人物,似乎从来没有要夺取主席职位的意愿。沈慕羽退休时说“陆庭谕做事,我放心”,明显希望教总代表选陆庭谕代替他,但是教 总代表却选了王超群。这个结果,不只是对沈慕羽奉献的一种反动,同时也是对教总内强硬实力的否决。聪明者如沈慕羽,难道没有看出这个力量在教总以致华教运 动内已经没有太大的市场?沈慕羽点名让位,极有可能是“革命”感情的缘故。按陆庭谕已经作了教总副主席多年,作正主席是名正言顺的。

平民人物起无数波浪

一个倔强、不妥协的陆庭谕给我们的启迪,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其现实意义,在于这一态度的现实针对性 仍然是当前华教工作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的一条途径;而其一生的历史意义,在于表现了华文教育忧患意识 的价值自省。其实陆庭谕一生经历相当简单,他一生教学,从小学教师,到尊孔中学任职,到退休为止,其生活糊口不过是一位贫穷的教员。相比于圆融显达的黄润 岳,名家世族的沈慕羽,陆庭谕只是一位“穷达以时”、更普通、更平民化的人物。然而,就是以这样的身分,起无数波浪;以一人之孤独与寂寞,影响一代华教运 动的沸腾。柳亚子有诗云:“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丹心取义的陆老师,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他是我这一位卑微的生活者一生中情动最深的仁者。

http://www.nanyang.com/index.php?ch=19&pg=71&ac=824785

1 comment:

hesed said...

真谢谢这班热血的人民英雄们。我以你们为荣!